治療師分享: 看到別人的作品時,要如何回應才好呢?
臨近學期完結,我所教的表達藝術心理教育課程都會舉辦一些課程完結展覽。課程的參加者主要為在學兒童。我們會邀請小朋友的家長,老師或照顧者來見證他們一年的努力和參與。同樣,當治療完結時,治療師都會讓參加者把自己的作品帶回家。由他們決定如何處理他們的作品。
當有些家長來到展覽或看到作品時,他們會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回應和評價子女的作品。有些家長很自然就會回應,「你做得好靚噃!」、「點解你整到咁既,都唔似既!」或看見其他人的作品就會問,「人地果個整到咁,點解你冇既?」
在這裡,我不是要評論家長的回應說話對不對,但有時當小朋友聽到這些比較和評語時,他們可能會感到不被認同和不被接納。即使是正面的評語,小朋友都可能會為了想下次繼續被稱讚,而創作出能得到肯定的作品,而非反映內心的作品。
在藝術表達過程中,我們希望參加者能夠在一個非批判性的( non-judgemental) 環境裡創作。創作表達時沒有「靚」和「唔靚」的標準,好和不好的要求。當參加者需要把大量顏色混合再塗鴉,表面上真的看不到圖像、線條,而且顏色未必吸引美觀,但當中就盛載著他們真實的情緒表達。
那如果我們看到小朋友作品,我們該怎樣回應呢?以下是一些小建議,供大家參考一下。
運用我看見、我想/感到、我好奇/想知道 ( I see , I think, I wonder )
1. 我看見.... I SEE 把你眼睛看到的事實説出來,但要試著不加入任何評價或詮釋。例如: 「我看到這裡有不同的顏色。」、「我看見你在畫紙上貼上了不同的形狀。」、「我看見作品這裡有個突出的部分」。
這個描述通常都會讓小朋友很想把他們的作品內容告訴你。
2. 我想/感到.... I THINK/ I FEEL 把你聯想到的東西或感覺分享。例如: 「我看到這個紅色大圓圈,令我想起太陽,是這樣的嗎?」、「這些五彩繽紛的顏色,令我感到很快樂。你有同樣的感覺嗎?」
如果小朋友有不同的表達,他們會自然的告訴你他們的想法。不過從你的表達中,他們會學習到每個人對同樣的圖像和顏色都可以有不同的感覺和想法。我們不需要批評誰對誰錯,亦不是要把你的想法強行加諸於作品上,而是藉此開啟對話,達到和而不同。
3.我好奇/想知道.... I WONDER
向創作者直接提問想知道的東西,例如: 「我想知道這一塊大黑色是什麼?」、「我好奇這個人物之後會遇見甚麼事?」
小朋友會感受到你對他的作品有興趣,更願意表達他的想法。當然有時小朋友可能想保留一些秘密,我們都可以留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有不分享的選擇。
雖然以上是一些小朋友的例子和經驗分享,不過這個回應方法其實對不同年齡的參加者都適用。讓我們都有一個更開放的心,讓不同的表達聲音都能夠被接納。